学习强国:“老”沈鼓的智造“新”密码

来源:企鹅电竞企鹅  

8月12日,“学习强国”报道了沈鼓集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老字号”赋能增效为抓手,通过持续提升企...

  8月12日,“学习强国”报道了沈鼓集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老字号”赋能增效为抓手,通过持续提升企业研发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从根本上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转变、全方面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上的水准、有效提升产品和服务智能化水平等多个角度,逐步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加快新技术动能持续转换——

  20多米高的厂房内,龙门吊车勾着巨型部件往来穿梭;巨大的五轴数字控制机床箱体内发出切削金属的吱吱声;操作员不时查看显示器上的各项参数……沈阳鼓风机集团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走过70载的沈鼓,是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代表。近年来,在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千万吨级炼油压缩机、大型长输管线电驱压缩机等领域,沈鼓实现了核心设备国产化突破,并曾创造数十项业内第一。沈鼓获誉“国家砝码”,被称作“没有备份的企业”,在国家工业版图中不可替代。

  沈鼓集团,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战略型、领军型企业,把发展主动权、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打造“大国重器”。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变,沈鼓集团借势数字化转型大趋势,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沈鼓集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老字号”赋能增效为抓手,通过持续提升企业研发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从根本上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转变、全方面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上的水准、有效提升产品和服务智能化水平等多个角度,逐步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加快新技术动能持续转换。

  “老”不是落后的标签,而是支撑振兴的坚实根基。“老”沈鼓正在用它的“新”密码——坚持创新驱动,在国内国际赛道上一路领跑……

  创新驱动是沈鼓集团成功的法宝。依靠创新,沈鼓集团技术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依靠创新,沈鼓集团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近年来,沈鼓集团构建了科学、高效的科学技术研发体系。沈鼓常年保持销售额6%左右的科研投入,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在西安交大、大连理工、东北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设立研究分院和技术分中心,建立起“两站四院五中心”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开展单元技术攻关,同时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持续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市场开拓贡献力量。

  人才是支撑公司发展的最宝贵力量。沈鼓集团从始至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沈鼓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截至2021年底,沈鼓集团有科学技术人员1358人,占员工总数26%左右。其中,博士、硕士317人,占比 23.3%;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0人,占比2.20%;高级工程师335人,占比24.7%。近5年从海内外高校和有名的公司引进技术和管理高品质人才110人,使企业人才队伍逐步优化。同时,沈鼓集团还建立了科学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助力人才教育培训。建立了专家型人才管理体系,选聘1名透平压缩机技术首席专家和3名专业领域高级专家。

  “在石化等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有沈鼓在,价格就会归于合理。沈鼓因此有了‘国家砝码’的别名。”沈鼓集团副总工程师、集团研究院院长杨树华这样说。

  沈鼓着力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战略力量,建设了10万千瓦试验台,AP1000、CAP1400 核主泵试验台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使沈鼓的研发试验能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在关键技术和单元技术领域,沈鼓开发了120个模型级,轻介质、重介质模型级范围提高5%-10%,效率提升3%,保障了离心压缩机整体效率指标提高3%-5%;使长输管线压缩机、乙烯压缩机、重整循环氢和氢增压压缩机性能指标与国际有名的公司GE、西门子、三菱和埃利奥特处于同一水平。气动技术,共完成科研项目36项,另外完成 FL62、FLNG、空气储能等重大专项的子课题20项。软件开发方面,完成程序300的持续升级;水力技术,开发核电、火电、石化、军工领域关键水力模型共32套,明显提升了相关这类的产品的竞争力。

  有了强有力的技术创新作为支撑,沈鼓集团一系列重大产品实现井喷式爆发,在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中树起新的里程碑:完成了国内首台套10万等级空分压缩机组开发;完成了140万吨/年乙烯压缩机、满足单线万吨 / 年炼油装置用380万吨 / 年重整循环氢压缩机组、400万吨 / 年蜡油加氢裂化装置用压缩机组、500万吨 / 年循环氢压缩机组的研制,完成了我国首套150吨活塞力往复式压缩机研制;完成了2.4米风洞装置用压缩机、CAP1400核主泵、CFR600示范堆工程建设项目主循环钠泵、1000MW火电机组全容量锅炉给水泵、分布式能源控制管理系统等一大批重大新产品的开发,有力捍卫了我国压缩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自主、可控。

  沈鼓集团还积极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助力国家“3060”计划,将提升产品能效,实现节能减排、满足我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对重大装备的需求作为企业的发展的策略,为能源与化工领域提供低碳、绿色、高效、环保的动力装备,研制成功60MW 储能压缩机、二氧化碳捕集领域组装式二氧化碳压缩机等一批环保节碳装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拥有了核心技术,沈鼓集团逐步拓展新市场:成功签约某公司油田海上平台项目,打通了海工市场离心压缩机的整个招投标流程;首次实现煤层气管道用压缩机订单零的突破,成功开拓天然气领域新市场;石化泵产品与垃圾焚烧市场行业龙头光大集团实现首次合作,实现进军环保市场目标 ;顺利打开新能源领域市场,实现广州市第五资源热力电厂垃圾焚烧、漳浦县垃圾焚烧电厂等垃圾发电高温泵订单突破。

  2021年,沈鼓共完成新产品开发330种/482台, 完成科研项目147项。其中,新一代“6+1”空分压缩机样机整体性能达国际一流水平、国产首台120万吨/年和140万吨/年乙烯“三机”相继出厂,国内首套17MPa储气库用离心压缩机在用户现场顺利投运……2021年,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1%,总利润同比增长近1倍,产品订货同比增长9.5%; 出货值同比增长47.4%,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14.2%。

  在沈鼓集团客服中心指挥大厅,大屏幕上各种颜色的小点点不时闪动。这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沈鼓云”平台。客服中心技术管理室主任赵铮和记者说,这样的平台能监测国内沈鼓设备的运作情况,通过平台来查询处理问题或获取沈鼓的服务。

  近年来,以大数据、5G通讯为代表的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蓬勃兴起,深刻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经营模式和产业模式。沈鼓敏锐地捕捉到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带来的巨大变革,在行业内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

  如今,走进沈鼓,处处可见“智能化”“数字化”元素。沈鼓积极地推进产品创新数字化、生产制造智能化、运营管理信息化、用户服务敏捷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司运营管理和创新发展的方式模式。通过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推动,沈鼓集团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沈鼓集团结合国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2025”战略,启动了“数字化车间”项目建设,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技术与公司制作经营实践的深层次地融合,重点围绕流程化、无纸化、移动化、网络化几个维度在转子车间的数字化试点建设,并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截至2020年,沈鼓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在转子车间试点建立生产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生产管理过程的无纸化、数控加工程序的网络化、设备联网和大数据采集应用、车间数据的透明化和可视化;ERP运行质量不断改善。CRM二期、云服务二期等项目稳步推进,营销服务一体化体系日趋完善,5G通讯网络在厂区内全面开通,集团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拥有持续创新、自我更新的能力,“老”沈鼓不断“新生”世界级产品,打造国际一流公司集团的步伐稳健而有力!